2009年,和我一起读研究生的一位同学是上海电信的。那个时候,他就开始用苹果手机来看球赛,流畅的画面、精美的外形让人叹为观止。谁见了都想立即入手一台。实际上如果我在关注手机的同时,再去研究并买入苹果的股票 ,这个收益将超过百倍。
同样的事发生在2019年,这一年的5月份,我买了一台特斯拉,用起来的感觉确实与众不同,家里其他车子基本不用开了。本应该立即入手特斯拉的股票,但很遗憾,我并没有这么去做。这又一次让我错失了一支20倍牛股的机会。
这两则故事的共性是什么呢?其隐藏的投资逻辑又是什么?简单和大家聊聊,希望能帮助大家认识到投资的本源并且能捕捉到新的牛股机会。
这两个投资案例的共性在于,一是完全新兴的领域;二是产品具有颠覆性的;三是用户的渗透。
实际上,所有的大牛股都具备这样的特征。如果我们想捕捉到超级牛股,就应该从这三个特征入手来研究行业及商品。
在这之前,我们还是来研究一下苹果的当下,经过数十年的快速发展,苹果公司也从快速增长到缓慢增长,甚至在最新的四个季度里,销售收入出现了持续下降,这是二十多年以来延续时间最长的。相应的其股票价格这两年也没有什么好的表现。原因是什么呢?其实两个字就是“饱和”。与2009年相比,IPHONE是个稀缺产品,而现在完全就是饱和状态,即便有新的产品出现,也难有大幅度增长。因为用户不可能从每人一台手机增加到人均两台。
说到这里,想起前两年我和大家讲的一则投资故事,就是海天味业的事。我记得当时的股价是90元左右。我和大家讲,作为一只食品股,股价是明显高估的。原因在于,今年每个家庭每个月可能用一瓶酱油,不可能明年变成每个月用两瓶。前一段时间股价最低也只有30多元了。
那么,这些股票什么时候会有第二春呢?除非有新的市场。比如说,海天的用户可能从10亿变成20亿人;苹果公司也是如此。除了新的市场之外,或者有新的产品,而这个新产品会和之前的主导产品一样受到市场的欢迎。否则这公司将永远不会有新一轮的高速增长周期。
现在,我们再回到如何捕捉长线牛股的几大特征中来。也就是行业从无到有、产品具有颠覆性,用户的渗透。
举个无人机的例子。确实,这个行业之前并没有出现过。而且产品也具有一定的颠覆性,但问题是用户的渗透并不深。什么意思呢?就是普及率并不高,原因在于非刚需,也就是可有可无。这和手机、汽车相比就缺乏这样的刚需。
再来举个人型机器人的例子。很显然,这与无人机不太相同。不仅行业是新的,产品有颠覆性,更重要的是人型机器人的用途是极为广泛的,甚至对某些特殊群体来说就是刚需的。所以,我相信人型机器人的前景应该好于无人机。
还有没有符合这三点的行业呢?我认为是有的,比如说新能源汽车还是具备明确的投资价值。原因在于,与全球20亿台汽车保有量相比,新能源电动汽车总量不足2%,这个替代的空间是很大的,那么这个产业链上的公司也必然是受益的。
再比如储能这个行业。虽说,某些专家讲可能存在过热,但行业并不过剩。事实上,不仅是中国,包括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内,储能也才刚刚开始。
其实除了这些行业之外,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年轻人的行为习惯上去,因为这代表了未来。按这样的逻辑分析,比如MR,也就是进入虚拟世界的头显也是值得去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