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探访“北京牌”苹果主产区:果实已到“最佳赏味期”

2023-10-20 09:22:21
499

到了京北,途经昌崔路,拐进崔村镇,整条西峪路弥漫着淡淡的苹果香气,10月中旬过后,路两边丰收的氛围感已经全部拉满。这里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昌平苹果”的核心产区,也是北京市最为重要的苹果产业带的一部分。每年10月前后,万余公斤的苹果从这里走向市民的“果篮”,也为秋冬季的北京,带来了一份难得的本地果香。

在全市12万亩苹果种植面积中,昌平苹果独占约四成,当算是“北京牌“苹果的主产区。10月中旬,新京报记者探访昌平苹果核心种植地崔村镇,果农们告诉记者,要尝到本地苹果的好滋味,当下已是最好时节。

10月中旬,地标产品昌平苹果已经成熟,即将迎来采收旺季。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最佳赏味期 “苹果市集”氛围感拉满

水果食材的好味道,总离不开时令的加持。哪怕是最普通的苹果,到了10月份最佳的赏味期,也比平凡日子里的“存货”更多了清甜滋味。作为距离城区最近的本地苹果产区,昌平崔村镇的秋天,总带着淡淡的苹果香味。

昌平西峪路贯穿崔村镇的多个村庄,每个苹果成熟的日子,果农会把个儿大脆甜的果实装盒,端送到街边售卖。今年的秋天,崔村镇特别在街边规划设立了“苹果市集”,政府搭台下,摊位桌椅板凳进一步统一规范,沿街丰收的氛围感会在秋风中瞬间拉满。

在“苹果市集”上,许凯正向消费者介绍苹果种类。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西峪路最热闹的时候在周末,计划京郊游的市民在路上往来不断,二十余位果农在路边迎来送往,一忙就是一天。许凯是摆摊果农中的一位,他告诉新京报记者,今年的苹果虽然经历了七月中旬的高温和下旬的大雨,但总体长势不错,甚至相较于过去两年,产量上还要高些。“昌平苹果种植在山前暖带,本是高岗地,本身不存水,前期干旱时,依靠滴灌技术,所以本身受天气影响不大。”许凯说,只要没遇上雹灾,对苹果来说,这天气就算是风调雨顺。

在崔村镇,王林和富士是果农果园中最常见的两个苹果品种,按许凯的话说,这两个品种不止在种植授粉上能“相互照应”,在销售环节也前后脚各自包揽了整个秋季。“王林的最佳采收期一般是从中秋节开始,持续到10月中旬前,而富士则在10月中旬开始成熟,一直持续到立冬前。”

10月15日,记者走进崔村镇上的果林,看到王林与富士两种果蔬按照1:3的比例排列,解开王林果实上套着的袋子,淡黄色的果实已经饱满圆润,边上富士果树上,秋风也吹红了苹果的“面颊”。许凯说,到了霜降节气,富士会真正“接管”果园主场,风味更胜。

采摘+直播 让苹果销售“赶上趟儿”

现在已生华发的许凯实际上是个“农二代”。打1982年老父亲在院子里种下第一棵苹果树,许凯的半生很少离开过果园,“年轻的时候也出去闯荡过一阵,和媳妇儿结了婚就回来了。”到2023年,许凯“伺候”着60亩苹果林,已经度过了快20个春秋。

他说这20年来,昌平苹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2000年那会儿,苹果产业起步不久,是果农为苹果找市场,找销路;到了后一个十年,随着市民对于休闲采摘的认识和接受,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走进果园,这时候就变成了市场主动找果园;而到了2020年前后,随着电商的发展,网络上也有了销售途径,买卖两边不用见面,一键下单,我们就能将苹果直接送到客户家里。”

在许凯看来,20年来,随着市民消费理念、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各种林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昌平苹果和果农也在顺应着时代作出改变。如当下,许多果农开始通过直播销售自家苹果,从尝试摸索,到真正售出了可观的数量,新的探索总能为苹果销售拓宽渠道,也正是各种尝试,让苹果和果农们“赶上了趟儿”。

王林和富士是果农们种植的最主要的两个苹果品种。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易超是北京昌金合盈农业合作社联社负责人,在他看来,对于市民来说,来自昌平的本土苹果与国内其他产区的苹果相比,因为更靠近市场,保留了更多的苹果风味,“鲜果最讲究的就是时令,而昌平产区更能向市民呈现一个苹果最好的状态。”

为了使产业销售链条更加完整,联合社也引入包括邮政、德邦快递、仓储企业等诸多品类,易超说随着进一步的发展合作,预计在明年,联合社能为会员合作社提供的服务,将覆盖苹果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

文旅农融合 十万消费者光临“苹果小镇”

昌平区崔村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聂慧松介绍,对比于过去三年苹果的产量,今年崔村苹果进一步取得丰收。相对去年,涨幅接近50%。“这主要因为,2021年我们果农经历了一场雹灾,我们讲‘一年雹灾,三年受损’,所以其实2021年、2022年这两年果农的产量都不太好,而今年随着果树产能的复苏,苹果产量基本上达到了雹灾前的水平。”新京报记者获悉,依靠着地标苹果的名气与香气,截至10月中旬,这个苹果季中,崔村镇已经接待采摘人数超过10万人。

生产优质苹果,靠的是果农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而打造家喻户晓的品牌,则需要产业更多的融合与创新。

聂慧松在提及崔村镇文旅农融合发展时,特别提到了镇上的创意园区。去年10月,这里经过城市更新项目,引入社会资本,老厂房已经成为集民宿、餐厅、咖啡厅、展厅等建筑于一体的艺术园区。可以供市民带上家人朋友,热热闹闹地品尝一顿“苹果宴”,也能任由市民静静地观看一场美术展览。在这里,脚踩泥土,仍然能够触及文艺生活,重重苹果树林包裹下,仍然有贴近都市生活的一隅。

为促进文旅农融合,真顺村将苹果元素融入菜肴,为游客们准备了由二十多道菜肴组成的“苹果宴”。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聂慧松说,在这个苹果季,创意园的开放让许多消费者在采摘之后,有了短暂的落脚之地。此外镇上还推出了采摘路线,以及马拉松和骑行的路线,都会途经采摘园区和创意园。

尽管当前果农们销售苹果的途径,已经不单单局限于采摘,但聂慧松和果农仍然盼望有更多人来到产区,“当市民真正走进果园,除了亲自采摘苹果,我们更希望能让市民体验更多苹果文化。”聂慧松告诉记者,在果林里穿梭了大半辈子的果农,实际上都称得上是镇里的农技专家,镇里还特别向果农们作了嘱咐,要求他们尽可能地向到访的消费者介绍果实生长的过程,“这也能让市民们更了解果实的孕育,体验更多的农耕文化。”

创造亿元产值 品牌为产区攒下名气

新京报记者从昌平区获悉,目前,包括崔村镇在内,昌平区苹果种植面积2万亩,年产量约1000万公斤,总产值稳定在1亿元左右,已经成为昌平果农增收致富最稳定的渠道之一。

多年的种植经验和品牌化的打造,也为产区攒下不小的名气。

10月15日,首届北京苹果嘉年华在昌平开幕。在举办活动的现场,除了有昌平本地多个品种的苹果之外,也有外地的果实远道而来。

来自赤峰的苹果颜色鲜艳,在嘉年华上引得消费者驻足。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摄

展台上,周身正红色,外表如打过蜡一般的达布希苹果尤为显眼。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坤都镇党委书记塔拉告诉记者,达布希是当地近年来通过对传统苹果的改良驯化而生产出的新品种,果实口感相对较面,带有丝丝甜味。为亮相嘉年华,塔拉与团队特地驱车8小时,跨越了约700公里。

为了什么专程而来?塔拉告诉记者,此行除了参与嘉年华活动,也为来到昌平交流产销经验。“昌平种植苹果的历史很长,我们到了这里,就像进了学校,一些我们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在这里总能找到可以借鉴的解决办法。”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唐峥 校对 赵琳

最新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