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韩湘
编辑 | 李径安
逆势增长背后,重在“降本增效”
坚守到2022年末的蓝思科技17.7万股东,似乎看到了一丝曙光。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进入下行周期时,“果链龙头”出现了逆势增长的盈利能力。
蓝思科技披露的2022年度业绩显示,蓝思科技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466.99亿元,同比增长3.16%。归母净利润24.48亿元,同比增长18.25%。
分季度来看,蓝思科技在2022年第一季度至第四季度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4.11亿元、1.07亿元、10.64亿元和16.89亿元,同比增长-134.12%、-90.32%、7.61%和237.66%。第四季度增幅更是创下了历史同期最高的盈利水平。
对于业绩变化,蓝思科技在年报中也作出了回应。对于上半年的表现,蓝思科技将其归因于消费电子市场总体需求有所下滑,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
下半年,蓝思科技推行“降本增效”,同时积极拓展新能源车业务,业绩出现明显改善。数智研究社发现,蓝思科技2022年财务费用、管理费用分别支出2.46亿元和27.06亿元,相较2021年同期缩水2.67亿元、12.63亿元,降幅分别为52.09%和31.83%。
管理费的大幅降低,源于员工优化和缩招。2021年末,蓝思科技领取薪酬的员工数为27.7万人,2022年末该数据降至26.27万人。整个2022年,蓝思科技包括研发费用、销售费用在内的期间费用共计57.83亿元,相较2021年的72.6亿元,降幅超过25%。
蓝思科技在财报中还提到积极布局新能源汽车的事。从业绩表现来看,新能源汽车业务虽然业绩增速迅猛,但35.84亿元的营收,占总比例的8%都不到。蓝思科技的新能源业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值得一提的是,在年报业绩发布后次日,蓝思科技高开低走,当日仅收涨1.6%。但25日,蓝思科技股价大跌12.10%,当日成交11.4亿元。显然,想要依靠“降本增效”来博得利好消息,投资者并不认。截至目前,蓝思科技总市值已不到600亿元。
“苹果依赖症”难解
成立于2003年的蓝思科技,主营中高端视窗防护玻璃面板、外观防护新材料研发、生产和销售等。其中,视窗防护玻璃面板,是蓝思科技最早经营的业务。当时,蓝思科技为摩托罗拉提供屏幕玻璃,后来成为初代iPhone的供应商。
背靠苹果,蓝思科技一路狂飙。2014年,蓝思科技成为全球最大触控玻璃面板生产商。2015年,蓝思科技登陆创业板,市值一度突破千亿元关口,创始人周群飞也一度成为中国女首富。
苹果订单占蓝思科技销售金额的占比也一路水涨船高。从2017年至2020年,苹果订单在蓝思科技营收占比还维持在50%左右,到2021年这一比例达到66%,2022年已经超过70%。单一大客户如此高比例的营收贡献,对蓝思科技来说毫无疑问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来讲,苹果订单拉高了蓝思科技整体的毛利率,蓝思科技也必将高度依赖苹果。但这也增加了蓝思科技业绩的不确定性。
2018年末,苹果卷入与高通的专利战,同时深陷销售低迷、创新乏力的困境。苹果股价也一度跌破150美元关口,并将全球第一大上市公司的王座拱手让给微软。
这一年,国产手机取得重大突破。市研机构IDC的数据显示,2018年有华米OV和荣耀这5个国产品牌销量超过苹果。苹果受到的冲击传导至蓝思科技。2018年四季度,蓝思科技亏损4.28亿元。直到2019年下半年,华为手机因遭美国制裁出货量下滑,苹果手机的市场份额才开始抬升。
蓝思科技也趁势尝到甜头。从2011年至今,蓝思科技营收从60.3亿元增至466.99亿元,增幅超过670%。净利润则受多重因素影响,但在2018年至2020年间,蓝思科技净利润从6.37亿元增至48.96亿元,三年时间涨幅接近800%。
甜头虽好,但风险也一直在身边。苹果公司虽然强大,但背后的“果链”却存在极大的不稳定性。欧菲光、歌尔股份等苹果供应链企业都是前车之鉴。
2016年,欧菲光在正式进入“果链”。2017年,欧菲光市值一度高达700亿元,比肩光学龙头舜宇科技。彼时的欧菲光一时风光无两,但很快在2020年7月,欧菲光被美国商务部宣布列入实体清单。9月1日,“苹果将欧菲光踢出果链”的消息传出,欧菲光股价开始一路走低。
“子弹”飞了大半年后终于落地。欧菲光在2022年3月16日发布公告,与特定客户计划终止采购关系。消息一出,等待欧菲光的是两个跌停板的暴击。截至2023年6月2日,欧菲光总市值仅剩163亿元。
“声学龙头”歌尔股份也曾因“近日收到境外某大客户的通知,暂停生产其一款智能声学整机产品”的砍单事件,被市场看作是“欧菲光第二”。
过度依赖苹果订单,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也没能例外。从最近两年的变化和不确定性来看,和苹果绑定越深,必然要承担更大的风险。苹果公司也不想把鸡蛋放进同一个篮子里。近来,苹果已经大幅调整将组装生产工序集中在中国一个国家的策略。
中国制造零部件稳步减少
多重因素影响下,苹果开始转变策略,重新构建供应链,核心则是“去中国化”。事实上,早在2022年4月下旬的财报会议上,苹果CEO库克曾提到,由于芯片供应短缺、国际局势等影响,苹果正在考虑将供应链布局到美国、东南亚等地区。
印度和越南是承接苹果产能的主阵地。在越南,多家代工厂已开始生产AirPods、Apple Watch系列和MacBook系列产品。在印度,承担近8成iPhone组装业务的鸿海精密已在钦奈设厂,主要生产iPhone 14系列产品。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印度果链企业,多为台系组装厂,越南果链则多是大陆果链企业投资设立分厂,本地企业并不多。
市研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将有6%-7%的iPhone生产源自印度。2025年将贡献全球25%左右的iPhone产能,这一分析源自摩根大通。印度想要增加产能,在当前的消费电子市场下,必将与中国果链企业抢夺份额。2021年,全球iPhone的出货份额中,中国贡献了95%。这95%中多数源自蓝思科技、歌尔股份和立讯精密等。
目前,虽然苹果还没有发布将蓝思科技、立讯精密踢出果链的消息,但消费电子市场的转移趋势似乎已不可逆。另有报道称,除了越南和印度,巴西和墨西哥也有可能生产iPhone,台积电也已敲定在美国设厂计划。值得关注的除了生产组装端的转移外,使用在iPhone上的中国制造零部件也在逐年减少。
日经新闻发布的一篇由Fomalhaut科技公司拆解的iPhone的文章发现,在2021年发布的iPhone 13 Pro Max上,美国本土制造的零部件占比22.6%,到2022年发布新款iPhone 14 Pro Max时,美国本土制造的零部件占比增至32.4%,增幅十分明显。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1年中国大陆制造的零部件还能占到4.5%的市场份额,到2022年则被压缩至3.8%。诸多大陆的“果链”供应商,摆脱不了被踢出供应链、被砍单的命运。在与苹果的合作中,“果链”企业本就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议价能力。在当前,逐渐摆脱苹果依赖才是第一要义。
其中,蓝思科技主要布局在新能源汽车和光伏新能源方向。整个2022年,蓝思科技在新能源汽车业务上实现营收35.84亿元,同比增长59.41%,占公司总营收比例升至7.67%。但短期来看,该业务实难对整体业绩形成支撑。
本文由数智研究社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