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旗舰手机纷纷影像内卷 长焦成为新方向
在如今旗舰手机SOC、屏幕等部分硬件配置同质化严重的大背景下,为了突出旗舰的高端定位,为了在众多产品中脱颖而出,向影像发力几乎已经是业界的共识。
纵观今年推出的多款高端旗舰,它们也无一例外不在影像上发力,都有独家的定制主摄或者独特的影像方案。
然而,由于手机内部空间的限制,主摄的发展呈现出严重的边际效应,超规格的大底CMOS往往反而没有优异的镜头相搭配,最后的效果自然也大打折扣,提升远小于我们对于其规格的期待。
甚至可以说,如果用样张盲测,很多人都无法分辨多款大底CMOS之间有着什么根本性的区别,成像风格依然被算法所主导,超规格的主摄并未形成压倒性的优势。
既然主摄效的提升举步维艰,厂商自然就将目光投到了其它副摄,而长焦,作为普通用户最容易拍出效果的副摄之一,首当其冲难逃这场“影像内卷”。
相较于主摄24mm焦段经常需要考虑构图和光照等外界因素,长焦天生就有着虚化强、细节好、距离要求低等优势。
一个规格不高的3倍定焦副摄,就可以让手机整体的影像能力提升一个档次,因此也难怪它成为了主摄之外,堆影像规格的最优之选。即便你是什么也不懂的小白,借助长焦镜头也很容易就能用手机拍出非常有“相机感”的照片。
纵观近年的手机,在长焦方面更是有着突飞猛进的进展。从原来的3倍进一步提升,5倍、10倍甚至120倍这种夸张的数值都已经出现,许多旗舰机都已经开始将自己极高的长焦倍率作为卖点。
本次,我们就聚焦于近两年逐渐兴起的超长焦后摄,一起来看看,近年影像旗舰的长焦方案有哪些,而今年火热的两款旗舰长焦实际体验又有怎样的区别。
二、方案一览:大底高倍率堆料“狠突出” 更有轻薄异军突起
许多准旗舰,甚至连iPhone这种万元旗舰,都并不会在长焦上下大功夫,它们搭载的往往只是一颗简单的3倍长焦镜头,像素在800万到1200万不等,仅仅作为主摄的补充,日常随手够用即可。
而那些影像旗舰,则拥有动辄5倍乃至10倍甚至更高的变焦能力。为了将旗舰机的拍摄范围进一步延伸到10倍及以上焦段,计算合成已经无处不在,但是细看不同手机的长焦方案,“计算合成”参与的深度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别。
要说纯光学方案的代表,最早就是华为一枝独秀。10倍光变的潜望式镜头在P40 Pro+上首次出现,借助超大底的主摄数码变焦,外加人像、3倍定焦和10倍超长焦的接力合成,华为P40 Pro+可以在1——10倍焦段上皆拥有出色的画质表现。
在2020年10倍无损变焦逐渐兴起之时,华为P40 Pro+的10倍光学方案可谓不折不扣的先驱者。而后,三星也追随其脚步,将10倍光变镜头引入自己的高端旗舰之中,并且做到了更好的效果。
目前,市面上搭载10倍光变潜望镜头的手机也不过三款,分别是华为P40 Pro+、华为Mate40 Pro+以及三星S21 Ultra。
10倍光变简单粗暴,但是并不是所有厂商都拥有类似的潜望镜技术,所以更多厂商选择了一个更巧妙的方式堆叠长焦硬件,实现了高倍率的扩展。
利用现有的4倍到5倍的潜望式变焦镜头,搭配大底CMOS,就可以实现类似于10倍无损变焦的效果。CMOS经过数码变焦,按10倍变焦裁切后的成像,依然等效于10倍光变镜头搭配小底CMOS的效果。
10倍+小底还是5倍+大底,其实谈不上孰优孰劣。简单计算就不难发现,它们的等效规格相接近的前提下,在10倍变焦下的画质都相差无几。二者都在硬件上下了不少的功夫。
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它们的体积同样可观。
曾经旗舰的后摄模组仅仅是“微凸”,而如今旗舰的后摄模组则是个顶个的厚重。最新的高端影像旗舰,仅后摄模组突出的厚度就接近3mm,后摄模组仿佛是额外的“小手机”,整个手机的重量也显得头重脚轻,极不均衡,日常手感大打折扣。
因此,手机旗舰的长焦衍生出了一个更为“轻薄”的派系,没有大底也没有高倍率潜望镜,取而代之的是更小巧的低倍率高像素长焦镜头,在硬件上减重,同时进一步靠算法来弥补不足。
最早使用这种方案的就是三星S20+,3倍起步的6400W长焦代表着它可以覆盖更多的焦段,进一步减少不同焦段的镜头“接力”时,中间焦段的画质损失。此外,借助高像素的裁剪,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也能收获不俗的数字变焦效果。
更重要的是,这些手机的后摄模组终于可以回归曾经“微凸”的形态,同时满足用户对于影像能力和轻薄的需求。
而如今这个方案更是被华为发扬光大。最新的华为P50 Pro就采用了类似的方案,并且这次更有多摄融合和强大算法的补强。在保留了轻薄的后摄模组、优秀的中间焦段画质等优点之外,在10倍等超长焦下甚至可以借助算法补充细节,由此一来,虽然后摄依然小巧,但画质和那些巨大后摄的旗舰相比却毫不逊色。
接下来,我们就来通过实拍对比,来看一看不同的长焦方案,究竟优劣如何。
三、三种方案5倍变焦对比:中心、边缘画质大不同
实拍对比部分,我们主要涉及三款手机,分别是小米11 Ultra、华为P50 Pro和一加9 Pro。
前两款均具有10倍的超长焦拍摄能力,而华为虽然后摄的原始倍率仅有3.3倍,但是有着多摄合成和算法增强细节的加成。我们可以比较出这两种超长焦思路各自的优势如何。
打酱油的一加9 Pro则是简单的低倍率小底长焦镜头,它可以让我们看到低像素低倍率的凑数长焦和其他旗舰方案的差距。
首先就是一组5倍变焦及10倍变焦的对比,根据我们的了解,在5倍变焦后,以上三款所有手机都会使用长焦端参与成像。
小米11 Ultra 5倍
华为P50 Pro 5倍
一加9Pro 5倍
首先从整体来看,华为P50 Pro和小米11 Ultra几乎没有差别,一眼下来没有马赛克更没有涂抹感,并且可以放大一定程度去查看细节。
而一加的小倍率低像素长焦镜头已经没有任何提升的余地,细看已经能看出涂抹的痕迹,更不要说进一步放大了,所以后续也就不让它再参与对比了。
小米11 Ultra 5倍 中心部分
华为P50 Pro 5倍 中心部分
变焦倍数更高的P50 Pro和小米11 Ultra整体来看没有明显区别,那么就来进一步放大比较细节,首先就是5倍焦距下样张的中心部分。
小米11 Ultra拥有原生的5倍潜望式长焦镜头,4800万像素的IMX 586可以完全投入成像。而相比之下,华为P50 Pro的3.3倍长焦镜头在5倍焦距下等效仅有2800万左右的有效像素,因此解析度呈劣势也在意料之中。
进一步放大,查看样张的中心部分,用数像素点的方式能看到,小米11 Ultra的中心部位的铁路桥上的栏杆横向占3个像素以上,显示的十分清晰,而华为P50 Pro则显得比较勉强,仅占两个像素左右,栏杆的像素虚化严重。这里就可以明显看出,二者在极限解析度上的差异。
小米11 Ultra 5倍 边缘部分
华为P50 Pro 5倍 边缘部分
而在边缘部分,华为通过裁剪、混合变焦,其实可以规避高倍率下边缘画质损失的问题,小米则有着较高的镜头素质,二者都没有什么边缘画质劣化的问题,解析度也维持着和中心相同的水平。
不过,小米11 Ultra在成像时采用了更高的ISO,图像也进行了锐化处理,所以可以看到明显的噪点存在。而P50 Pro在合成算法下的画面则非常纯净、自然,总体而言反倒画质更好。
四、10倍变焦对比:华为算法威力惊人
小米11 Ultra 10倍
华为P50 Pro 10倍
小米11 Ultra 10倍 中心放大
华为P50 Pro 10倍 中心放大
另一组10倍下的样张对比,依然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华为P50 Pro的解析力略逊于小米11 Ultra,但是直出状态下的整体画质却更好。
华为P50 Pro可以看出明显的算法增强的痕迹,但是算法并不适用于字体,反而让其看起来有些扭曲,其他部分都涂抹的十分纯净,轮廓清晰切突出。
而小米天生底子好,自然图像原生解析度更好,不过后处理效果就一般了,图像有明显的噪点,需要拍摄时手动调节。
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仅仅是极限放大后的对比,而非正常观看照片的尺寸。10倍焦距下的照片再局部放大,倍率就已经达到了接近30倍以上。
对于手机来说,想要拍出观感极佳的照片,10倍就已经是极限了,放大去纠结细节其实并没有什么意义。这几张照片放大到能够看出区别时,整个照片就已经劣化的十分严重了,完全不能称之为照片。
小米11 Ultra 10倍
华为P50 Pro 10倍
小米11 Ultra 10倍
华为P50 Pro 10倍
在常规的10倍焦距下,华为P50 Pro能够凭借3.3倍长焦镜头+6400万像素CMOS这样轻薄的模组,就能够做到媲美小米11 Ultra5倍长焦镜头+4800万像素CMOS的观感,也让人不由得感叹算法的威力。
以上这几张10倍样张都是如此。可以发现,虽然小米11 Ultra的硬件素质更好,拥有更高的上限,但是在平时拍照中的发挥较华为P50 Pro既没有在解析度上有明显的优势,而且整体画面的明暗、色彩、洁净度都差了点意思。用户需要自己去后期调节,并不能做到即拍即用,跟手机摄影的初衷相违背。
五、中间倍率对比:高倍率长焦损失明显
小米11 Ultra 4倍
华为P50 Pro 4倍
小米11 Ultra 4倍 局部放大
华为P50 Pro 4倍 局部放大
此外,正如我们先前所说,高倍率的长焦虽然10倍解析力略强,但是在中间倍率的画质会有更大的损失,比如4倍焦距时,解析力的差距就会十分明显,甚至视觉上的差距远大于10倍下的差距。
六、夜间对比:硬件素质影响更小 成片质量更看厂商调教
白天光照良好,长焦拍摄时谁的有效像素更多自然解析力就更高,但是到了夜晚则是另一回事,这里更考验厂商对于自家长焦方案的调教。
小米11 Ultra 10倍
华为P50 Pro 10倍
小米11 Ultra 10倍
华为P50 Pro 10倍
夜景拍照,因为光照条件天然较差,在涂抹算法的参与下,两款手机样片的解析力都会有一定的损失,不过观察亮部,放大观看,依然是小米11 Ultra细节上更占优势。
但在解析力之外,画面整体的差别则更加明显。
小米11 Ultra在夜晚画面对比度过高,降低背景亮度,河边的照片竟然同时出现了过曝和欠曝。夜间的灯牌,不仅低ISO使得背景很暗,灯牌颜色也偏黄。
有的长焦硬件虽好,但是软件算法方面的适配依然仍待改善。
七、总结:既轻薄还能拍得远!这样的影像旗舰越多越好
旗舰机间的影像之争,确实让手机在长焦部分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小小的机身内部如何塞入更精密的长焦镜头?这个问题也一直在推进着业界的技术进步。对于艺术创作者们来说,更高的硬件素质为它们带来了更大的创作空间,后期处理也有了更多施展的余地。
其实本文探究的问题也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追求长焦摄影的时代,在各种影像旗舰的后摄模组堆料到厚重超标的大环境下,像华为P50 Pro这类轻薄的“小清新”路线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至少从我们的对比来看,华为P50 Pro那只3.3倍的6400万长焦镜头,结合多摄合成和算法优化,在5倍和10倍下表现都十分优异,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预想。
按照传统思路,手机想要拍得更远,同时画质更好,那么更好的长焦后摄模组就必不可少,“硬件堆料”是提高后摄质量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式,但是缺点也十分明显。
好的后摄模组必然体积庞大,需要更大空间才能容下,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如今那些宣传百倍变焦的旗舰机个个都有了“小背包”,手感的损失在所难免。
高倍率长焦+大底,硬件的优势决定了下限,在10倍变焦下它们有着实打实的解析力优势,只要能将硬件优势“原汁原味”的呈现出来,就已经相当能打,再搭配优秀的算法表现还会更进一步。
像小米11 Ultra、三星S21 Ultra等众多影像旗舰也都是典型的代表,用一块规格极高的长焦模组完成了对于手机长焦极限的探索。
相较于探索极限,首发于三星S20+,于华为P50 Pro进一步深化的的低倍率+高像素组合,则更强调均衡,保证机身设计轻薄的同时,利用高像素也能获得更多的数码变焦空间,再加上算法补强,在10倍焦距内的表现丝毫不落下风,有时由于算法的优势,画面整体的观感还会更好。
当然,它也并非十全十美。由于高倍率下需要更多地借助算法补充细节,所以拍摄文字等信息时,很容易出现文字被算法扭曲的结果。这是天然硬件缺陷导致的原始信息缺失,算法只能优化纹理,但不可能还原没有捕捉到的文字信息,因此它虽然能拍的很好看,但是信息的缺失也无法挽回。
整体而言,在10倍变焦的范畴内,如果说“大倍率+大底”的得分为100分,那么“低倍率+高像素”在算法的优化下也能达到90分的效果。另外,由于初始倍率更低,因此它也不会出现传统方案在中间焦段画质劣化的情况。结合多摄合成和算法,长焦镜头在中间焦段的画质将始终稳定,灵活适配不同距离的拍照需求。但是它也会有极限距离下信息缺失,成像不佳的问题,毕竟硬件差距就摆在这里。
对于用户来说,没有绝对的好坏,你需要极致的变焦体验,就可以接受机身尤其后摄模组的庞大;而若你更看重机身手感,这种兼顾轻薄机身和较高倍率拍照的方案在极限长焦的劣化自然也不成问题。
但就目前来看,厂商们热衷于推出各种定位Ultra的极限长焦机皇,但是这些配置均衡,轻薄、又拍得远的影像旗舰却又寥寥无几。硬件堆料做加法可谓简单,可一旦要做起减法,同时还要保证体验,就难上加难。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新机推出,让对于长焦有追求的用户们不必在厚重的“影像机皇”和“凑数长焦”间苦苦纠结。